【七一网】潘复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凯发官网首页
七一网作者 : 潘复生
▲工作中的潘复生(右一)
产业链涉及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涵盖了生产链条、制造链条和应用链条,是从原材料到产品一系列经济活动相互衔接、相互交织形成的产供销全过程的链条或网络;创新链是从源头创新到中试孵化再到成果转化,最后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体现的是市场作用,即科技创新需要通过产业链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体现的是技术引领,即产业链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升级迭代,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在科技创新基础较好的城市,创新链和产业链应当同时布局、精准对接、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领导干部是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其科学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生态的好坏。当前,我国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员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部分领导干部科学素养急需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科研规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认识不深,特别是不了解知识创新链和技术创新链的区别、不了解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价值层次,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时的决策做不到科学合理有效。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加强学习和实践,要更多地了解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更多地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尊重科研规律,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科学知识结构的能力,切实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现在的科技创新需要协同攻关,各个技术领域和产业环节都需要协同合作、紧密配合,尤其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过去,在经济极端困难、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最终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但现在,在科技创新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时发挥得并不好,我的一个感受是许多科研项目安排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散,“撒胡椒面”、“摊大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是很难出大成果的。许多“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不是我们突破不了,而是没有集中力量去突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必须通过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来克服重重困难。
加强科研成果的中试孵化。据统计,目前,一项技术要走出实验室变成产品,成功转化的概率只有10%左右,转化率非常低。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的技术,是非常宝贵的原创性技术,就像是一粒粒小麦,但企业需要的是面包(成熟技术),要把小麦转换成面包,需要加工技术这个中间环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试孵化环节。不过,中试孵化的风险和难度很大,一项原创性技术成果开发后,科研人员很难再获得持续的研发资金投入,而企业又不愿承担技术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风险,中试孵化也就成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不愿意碰的空白区。我认为,中试孵化要创新建设模式,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行为,还应强化政府行为,共同去解决中试孵化过程中面临的人才、资金、风险等问题。
鼓励高校科研成果走出校园。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科技创新的外部制度政策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在具体落实政策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仍有所顾虑,红利无法充分释放,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实际上,高校有一大批科研成果的“富矿”可以进行加工,但许多都被束之高阁了,要想把这些“富矿”利用好,就得解决好高校科研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创新参与机制和分配制度等,不仅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科学研究,更能积极走出校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