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重大有座黄色老建筑 它的历史与抗战相连 -凯发官网首页
重庆晚报作者 : 周小平,毕克勤
七七抗战大礼堂修旧如旧将重新启用
曾经的七七抗战大礼堂
修缮后的七七抗战大礼堂
杨盛祥提供的相关资料
重大校园内纪念周恩来的雕像
修缮后的理学院
修缮后的工学院
曾经的的工学院
修缮前的文字斋
修缮后的文字斋
修缮后的寅初亭
修缮前的寅初亭
重庆大学a区后校门旁,一栋黄色墙体、灰色瓦顶的老建筑立在几棵大树下。如果不是很了解抗战历史,你或许不知道,这是已历经近80年风雨的原国立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重庆晚报记者8日从重庆大学获悉,历经8个月,七七抗战大礼堂目前已修缮完毕,将重新启用。
曾是中央大学唯一像样建筑
8日,重庆晚报记者在重庆大学a区校园看到,七七抗战大礼堂旧址的暖黄色墙体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整个建筑呈矩形,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式,占地面积上千平方米。采用传统小青瓦屋面,红色门窗配以拱门、阳台,素雅端庄,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重庆大学校史记载,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立中央大学(现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前身)西迁重庆,重庆大学拿出沙坪坝松林坡约200亩土地,供国立中央大学建校舍使用。从1937年至1946年,重庆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携手办学,两校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这期间,因办学需要,七七抗战大礼堂启动修建。1946年11月,中央大学返回南京后,七七抗战大礼堂留给重庆大学作为礼堂使用。
重庆大学78岁退休教师杨盛祥,主讲了50多年政治理论课,对发生在校园的历史很有研究。采访中,他在家中拿出泛黄的两本书籍,一本是1987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另一本是1995年11月出版的《中央大学校友通讯》,这两本书中,都对当时的西迁历史有所记载。
“中大迁渝后,在重庆地方各界人士及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援下,迅速在沙坪坝松林坡修建简易校舍。”杨盛祥介绍,所谓简易校舍,就是架柱顶梁,以竹筋为墙,内外敷以灰泥,其厚度不超过两寸;屋顶为木椽上铺瓦片,不敷望砖,不设天花板,也就是仅避风雨的“陋室”而已。在抗战期间,中大师生在重庆生活和学习都是在这样的“陋室”之中。而那时中大唯一一座像样点的建筑,就是七七抗战大礼堂。
大礼堂为纪念七七事变得名
《中央大学校友通讯》书中记载:中央大学西迁来渝后,在松林坡麓与柏树林男生七、八、九、十宿舍之间的一侧平地上,修建了一座可容纳1200个座位的砖木结构大礼堂,这是中央大学西迁后唯一的一座较为标准的半永久性建筑。
杨盛祥介绍,以前,在礼堂的侧门墙上,还钉有一块“原中央大学礼堂”等字样的木牌,以示纪念。这些年来,海内外中大校友来松林坡寻根忆旧时,纷纷在礼堂前摄影留念。
“在日寇的大轰炸中,重大人和中央大学师生们没有放弃教学科研,自己动手挖防空洞,建地下实验室。每逢空袭,学校防护团就发出预备警告,师生们迅速返回防空洞继续学习。大多上午10点进防空洞,下午5点出来。日机常常夜袭,同学们习惯了在防空洞里饿着肚子睡觉、读书、下棋、恋爱……,越炸越强。”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礼堂为纪念七七事变而得名,也叫松林坡礼堂。
据了解,周恩来、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英国前首相和工党领袖艾德礼,以及马寅初、郭沫若、老舍、曹禺、冯玉祥等历史名人曾来此演讲及参观访问,这里成了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师生抗日运动的重要活动场所。
修旧如旧将作为演出展览场所
“以七七抗战大礼堂为代表的重庆大学老建筑群,刻写着抗战时期中国教育高地的烽火记忆。大轰炸时期,礼堂没有受到损毁。”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七七抗战大礼堂1938年修建后,曾在1951年、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扩建改造。2000年以前,礼堂都是重庆大学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使用年限长达62年。2000年后,因房屋老化,屋顶部分腐朽等问题,七七抗战大礼堂被鉴定为危房,不再使用。今年3月,重庆大学在教育部和沙坪坝区文化委的支持下,启动修缮七七抗战大礼堂。
历经近80年风霜洗礼,在大轰炸中存留下来的七七抗战大礼堂经过8个月的抢救性修复,目前已修缮完工。重庆大学基建处副处长聂会元介绍,整个修缮过程面临不少困难:一是墙体部分由于多年被风吹日晒和雨水浸泡,几乎不能承重;二是里面的木架木梁,大多被白蚁蛀蚀。此外,还有墙壁的隔音处理等。在修缮中,施工方想了很多办法,最终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
据了解,修缮后的七七抗战大礼堂将完善展览、学生社团戏剧舞台、形象展示等功能,提升其历史文化内涵。今后作为演出、展览、活动交流的场所。
“重庆大学校园内,至今还仍保留着许多抗战遗址,除了七七抗战大礼堂,还有寅初亭、工学院、理学院、文字斋等。”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保留下来的建筑大多都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还成功入选了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重大校园里有多处抗战遗址
理学院
重庆大学理学院位于重大a区校园内,建于1930年至1933年,属于中式建筑风格,由沈樊德设计。“工”字形平面,中轴对称,总体为双层带阁楼,层次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战时期,它见证了沙磁文化区诸多重要事件。”重庆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1938年2月6日,重庆沙坪坝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理学院二楼的教员休息室举行,会上宣告“沙磁文化区”成立。1939年3月,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女同学联合邀请邓颖超来理学院演讲。1939年5月5日,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后,国民参政会议第一届第四次大会于同年9月18日在理学院召开,会议通过了《声讨汪逆兆铭案》。
据了解,理学院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为研究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及民族风格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外,作为重庆大学第一座教学楼,也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工学院
如果漫步重庆大学a区校园,沿着嘉陵江的临江路走,可以看到一座用条石砌筑、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它便是重庆大学工学院楼。目前,这栋楼已作为留学生教学楼。建筑坐南朝北,面阔42.7米,进深12.2米,建筑面积2456.56平方米,1930年至1935年建造,曾为重庆隆贸洋行,由西方建筑师莫利生设计。
“整栋建筑古朴大方,比例适中,为重庆同时期建筑中较为少见,为研究重庆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及西方建筑风格对本地建筑的影响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重大校史及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珍贵史料。”沙坪坝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晚报记者。
重庆大轰炸对每一个重庆人而言,都是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抗战时期,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便在工学院大楼办公。“1939年9月、1940年5月和7月,工学院在上百架次日寇战机狂轰滥炸中3次遭遇破坏,死伤师生250余人。现虽已修复多年,工学院建筑在新旧材质契合线上仍有着当年血与火的清晰灼痕。”重庆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该校75周年校庆时候,校友们捐建在工学院大楼身后的大轰炸纪念碑,是一块用残埂断墙垒筑的石碑,石碑用阴刻的金色文字记录了重大那段烽火硝烟中的故事。
文字斋
重庆大学a区内的文字斋,属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中轴对称。砖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建筑面积873平方米。
据介绍,文字斋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整组建筑外立面是中国古典建筑样式,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
寅初亭
重庆大学a区内的寅初亭也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正六边形,边长3.5米,柱高4.3米,建筑面积52.51平方米,是一座近代纪念性建筑,该亭结构基本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建筑价值。
“1937年,马寅初创立重庆大学商学院,1940年因揭露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权贵大发国难财遭软禁。”重庆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重大学子为纪念马寅初爱国行为,于1941年上半年建纪念亭,冯玉祥题“寅初亭”匾。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