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杂志】扎根巴渝 振导社会——专访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教授 -凯发官网首页
《高校招生》杂志作者 :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廖瑞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高电压技术及设备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高电压技术专业。2003年,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8年,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电气工程),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能源与交通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是一座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绵延起伏的群山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丝饶有趣味的风姿,奔流不息的嘉陵江穿城而过,宛如蛟龙盘旋缠绕在城的周围。在这座有山有水、灵气十足的城市中,伫立着一所历史悠久、气质庄重的大学——重庆大学。走过九十余年漫长岁月,这所以城市为名的大学,不但在建筑、机电、能源等传统优势学科上持续为国家输出优质人才,也在许多新领域迸发出十足的活力。如果您想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她,不妨走进本期“高端访谈”,一起听听廖瑞金副校长的讲述。
努力奋斗无愧人生
《高校招生》:廖校长,您好!非常欢迎您做客本期“高端访谈”!您本科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均就读于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在您的求学生涯中,在选择和深造等过程中有哪些让您觉得难忘的人或事?有哪些感悟想分享给大家?
廖瑞金:人的一生看似漫长,实则很短暂。在我求学、工作的四十年间,除了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之外,也确实有不少感慨。这里,我有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想分享,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是,我求学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青年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格言,以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而我的格言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句几乎人人可以背诵的名言:“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激励着当时作为青年学生的我去刻苦学习,不断努力追求和奋斗。如今回首往事,我还是十分感谢当初努力奋斗的自己。
二是,我十分感谢遇到了博士生导师孙才新院士。孙院士是一个始终有着远大理想和目标的人,并有着为了实现目标锲而不舍追求的精神: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不达目的不罢休!在我看来,孙院士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此!我从孙院士身上得到的启示是:青年学生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持之以恒追求目标的实现!这样无论你就读于哪所大学、从事何种工作、在任何岗位上,都一定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才能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特色与实力齐驱实现“由大到强”
《高校招生》:这么多年,您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再到管理者的身份转变,重庆大学从1929年创建至今,也经历了多次转变,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重庆大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和如今的整体情况。
廖瑞金: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在20世纪40年代时就已发展成为了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成为了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9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为了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对于学校来说,每个阶段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正是由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才塑造了今天的重庆大学。
目前,学校已成为了一所涵盖理、工、经、管、法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院校,也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大力实施了“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通过构建“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持续加大“先进制造”“智慧能源”“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建设,推动机械、电气、土木等特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科学研究方面,在推动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等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的同时,还谋划建设合成生物学、未来芯片、量子物质科学等高水平原始创新平台……当然,我所列举的这些只是沧海一粟,学校更多的精彩等待着你们来挖掘和创造!
《高校招生》:作为“建筑老八校”之一,学校土木建筑相关的学科历史悠久。相关学科的特色是什么?目前发展情况如何?请您为我们作一个详细的介绍。
廖瑞金:学校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的30年代。目前,学校建筑土木等相关的学科分布在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4个学院,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一级学科,这些学科有着学校最优秀的教师队伍。
在我看来,重庆大学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或专业还是很有特色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建筑行业全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科研、规划、设计、建造与管理”产业链协同体,并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通过开展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重大工程项目咨询与服务、高端人才培养、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方式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二是立足西部山区的地域特色,结合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需要,瞄准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共性技术难题,形成致力研究和解决山地城镇建设安全问题的学科方向;三是加强学科布局顶层设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现代信息、大数据技术与城市发展、建筑行业的紧密结合,成立智慧城市研究院,设置智能建造专业、规划风电开发等新方向,全面推进学科的转型升级;四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强化科研育人,建立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高校招生》:除了土木建筑相关学科外,学校其他学科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据2021年esi数据显示,学校12个学科继续保持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学科还进入esi排名前1%。。学校是如何保持优势学科发展的,又是如何利用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
廖瑞金:要想保持优势学科的生命力,离不开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学校在发挥优势学科垂范作用的基础上,一直都在加大力度推进传统工科的现代化升级改造。比如,统筹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科发展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凝炼和优化学科方向,明确重点研究的战略定位,在资源有限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形成有组织的科研,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集中汇聚资源使优势学科优先发展起来。
只有优势学科发展起来了,才能反哺其他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同步发展。近年来,学校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优势学科为突破,注重在方法、标准、学科发展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并设立专门机构,强化管理与学术咨询,优化学科方向设置。同时,制定引导政策,强特色、补短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拉动协同学科的发展,形成学科群内各学科优势特色互助、互补、共享、共融的发展机制。
《高校招生》:目前,学校对于学科整体发展有着怎样的构思和设想?
廖瑞金:近十余年,对于学科建设,学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思路,科学谋划,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融入新的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区域战略需求,坚持“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的总体发展思路,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为此,学校采取了多方面举措来合力推动。其一,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特征,推动学科布局不断优化。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特色优势更加明显,促使工、理、文、医、社科、信科协调发展,加快基础学科、大生命类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的崛起。并通过实施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生命医学拓展行动计划等,使学科结构进一步综合。其二,提升科研创新和攻关能力,产出一流成果,加大基础前沿学科的前瞻性布局,开展了若干基本重大科学问题的遴选,紧扣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疑难需求,立足长远发展战略来强化基础类学科的布局深化,提升基础前沿学科布局的延展性,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底层技术瓶颈问题,研判前沿科学发现和集成创新趋势。其三,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卓越大学合作计划,全力谋划和促进与世界一流学科组织的深度合作,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大力开展高水平实质性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学科“由大向强”的跨越发展。
《高校招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工智能、智能技术等概念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学校也致力于智能智造、智能建筑、智慧医疗等的发展,并打造了“智”慧学科。这体现了学校学科发展哪些新的特点?对本科生的培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廖瑞金:随着世界科技研究高速发展,国民经济社会快速变革演进,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产业化,众多传统行业开始进行“智能化 ”“互联网 ”改造升级。为把握和迎接产业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重庆大学较早地开始实施信息学科跨越行动计划,建立跨学科平台,推动学科发展交叉融合、扩容升级,将优势特色学科与智能化发展相结合,重点建设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 智慧城市、人工智能 智慧能源、人工智能 智慧健康、人工智能 智能光电、人工智能 智能通信6大学科群,支持培育人工智能 智慧器件、人工智能 智能控制、人工智能 智能设计3大学科群,为学校学科信息化升级筑牢基础。
这些学科对本科生的教育肯定是有影响的,具体来说,就是学校依托厚实的学科基础与专业优势特色,布局了智能采矿工程、智能建造、智能感知工程、机器人工程等“智能化”专业,采取“1 3"“2 2”“3 1”“3 1 x"培养模式实施拔尖创新人才的分段培养,希望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智能化专业知识、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
创新人才培养 提升服务水平
《高校招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一直以来,学校都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特设的弘深学院、明月科创实验班的招生规模如何,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培养方式?
廖瑞金:建校九十余年,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向学生提供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让毕业生更具专业性和竞争力。学校的弘深学院、明月科创试验班等项目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弘深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重庆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地,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创新学院。2021年弘深学院在新生中选拔150a,组建数理实验班、生化实验班、电气电子实验班、机械实验班、土建实验班5个班,并邀请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弘深学院注重强化理科基础,采用“2 1 1”培养模式,即前两学年主修“公共基础课程”“理科基础课程”,第3学年主修“大类平台课程”,第4学年以科研项目为引导,选修相关课程和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
而明月科创实验班则是于2020年成立的新项目,2021年在新生中选拔30人,全力打造一片新工科改革“试验田”。实验班采用美国欧林工学院培养模式,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分类界限。学生按照培养方案,在完成必修课程修读的基础上,可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在导师的指引下选修不同领域方向的交叉创新课程,并进入相应的主题实验室开展持续的研究工作。
《高校招生》:2021年9月,学校的本科生院迎来了第一届新生,本科生院的成立对本科生培养有着怎样的意义?
廖瑞金:本科生院是个很“年轻”的学院,成立于2020年12月31日。2021年,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的原则,5330名本科新生进入理科试验班(数学与物理类)、工科试验班(环化与健康类)、工科试验班(工程与能源类)、工科试验班(电气与信息类)、工科试验班(管理与经济类)、人文科学试验班(法学与新闻类)六个大类学习,接受广义的通识教育。
一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根据不同大类的要求开设不同难度和不同学时的课程;另一方面,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和跨界学习能力的提升,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重构通识课程体系,以广泛阅读经典原著为重点,打造全校“文明经典”通识核心课程。
总的来说,本科生院兼具管理机构和办学机构两大属性,与专业学院形成矩阵式结构,让专业更具竞争性。一年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可以摆脱学术性系科的束缚,更加自由地选择专业,并从多个院系选择课程,形成跨学科专业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高校招生》:除了培养人之外,学校从建校之初就把“佑启乡邦、振导社会”写入了办学宗旨。如今,在服务地区乃至服务社会方面,学校担当着怎样的使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廖瑞金:在我看来,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机构有三大任务: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学校的办学宗旨“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正是这一任务的体现。重庆大学通过精心设计工作机制、精准实施工作举措,为区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平台及高端智库建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满足重庆市产业技术发展需要,学校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设计创意产业园等创新平台;为服务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学校整合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资源,集中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装置等;为建设高水平医学人才基地,重庆大学成立医学院并挂牌成立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三峡中心医院等;为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4月,成立重庆大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领导小组。
输送人才也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使命之一。多年来,学校以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己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输送了5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涌现出了像郭尚平、任正非、李晓红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无论是在党史展览馆、港珠澳大桥、大亚湾核电站等众多“大国工程”中,还是在建筑、钢铁、能源环保、重机装备、航空航天等重要行业中,都活跃着重大人的身影。校友们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行业、领域无私奉献,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让使命与奋斗成为人生底色
《高校招生》:2021年新学期已开启,刚刚步入高三的学子们踏上了为大学奋斗的征程,在他们奋进的路上您有什么勉励?
廖瑞金:高三这一年,正是同学们在绚烂年华中,迈向人生道路的重要一步。作为成长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交接的青年一代,你们无疑是幸福的,时代注定了你们的理想和未来,必将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无论同学们将来面临何种选择,我都希望你们能牢记两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使命”,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将个人志向汇入时代洪流,在拼搏中释放青春激情,勇作担当作为的好青年。第二个词是“奋斗”,奋斗的人生最美丽。希望你们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成绩不自满,永远以大胆开拓、顽强拼搏的奋斗姿态向前挺进,勇作砥砺奋进的好青年。
希望大家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清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姿态,书写奋进中的花样年华。祝各位学子志当青云、势如破竹,勿忘初心、且歌且行,龈鹏展翅、前程似锦!同学们,加油,我们在重庆大学等你们!
《高校招生》:再次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相信考生通过您的介绍,会对重庆大学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