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发k8官网登录vip主页焦点| 凯发k8官网登录vip主页推荐| | 我要投稿

【重庆日报】在渝高校校长访谈①|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在服务国家和重庆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发挥“重大”作用 -凯发官网首页

重庆日报作者 : 罗建军

阅读 : 0
摘要
近日,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世界公认的四大大学排名之一),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重庆大学首次跻身世界前300强。 作为教育部“双一流”a类高校建设大学,近年来,重庆大学推出了哪些创新措施?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怎样的思考?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对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进行了专访。

开栏的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如何加快推进重庆市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如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如何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即日起,重庆日报推出走进高校系列之在渝高校校长访谈全媒体报道,邀请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11所高校校长,畅谈他们在办学特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和思考。 

学校名片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其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这一宏大而富有远见的办学目标,提出“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近年来,该校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构建一流学科生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有40余人当选为两院院士,涌现了全国“最美奋斗者”鲜学福,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袁利等师德楷模。

 

近日,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世界公认的四大大学排名之一),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重庆大学首次跻身世界前300强。

作为教育部“双一流”a类高校建设大学,近年来,重庆大学推出了哪些创新措施?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怎样的思考?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对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进行了专访。    

 

 微信图片_20211018094249.jpg

▲重庆大学校长 张宗益。记者 解小溪 摄


 

谈“双一流”建设

实施六大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重庆日报:重庆大学在2017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a类高校建设名单。近年来,围绕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学校做了哪些努力? 

 

张宗益:我们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在建设一流学科方面,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的总体思路,分类协同推进六大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持续推动学科布局调整和优化,深化学科内涵发展,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构建了“1 5”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包含1个管理机构和5个科研实体。同时,加强科研前瞻布局,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建起“3 7”人事人才制度体系。通过实施“弘深青年学者计划”等,系统构架起四层次七类别的人才引育“金字塔”。

此外,我们新出台和修订了上百个管理办法和制度文件,全面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用好的制度和环境推动“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释放办学活力。

 

重庆日报:这些举措效果如何?

 

张宗益: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和“双一流”首轮建设,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从3个增至12个。冶金工程、仪器科学、矿业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等7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名(列全国第17位)。

 

学校科研经费从2016年的8个亿增长到2020年的22.8亿,国家级标志性人才从68人次增加至191人次,其中国家级青年人才从9人次增加至63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近5年来,重庆大学新增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牵头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牵头研制的“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月球上长出第一片绿叶……总的来讲,重庆大学高质量完成了“十三五”所确立的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重庆日报:发展医学学科是重大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张宗益:上世纪40年代,重庆大学是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国立大学之一,拥有文、理、工、商、法、医六大学院。当时医学院聚集了一批非常有名的专家,中国公共卫生医学之父陈志潜先生时任医学院院长。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中,重庆大学医学院合并到华西医学院。多年来,学校一直希望恢复医学教育。重庆大学办医学,可以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持续推动医工、医理、医文协同发展,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2018年6月,学校恢复成立了医学院,坚持“高起点、研究型、入主流、有特色”的建设原则,积极探索与实践新医科的创新型发展路径。

 

经过3年多的建设,学校已拥有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三峡医院和附属涪陵医院3所直管医院,以及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一所非直管医院。现已建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去年9月,首届60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入学。今年医学院在国家级人才培育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目前,学校正积极申报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谈服务地方发展

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衡量一所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方面十分重要,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有什么实在举措?

 

张宗益:学校着重从创新质量和转化效益两个方面发力,专门打造了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一体化服务平台——重庆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下大力气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例如,学校在国内率先实施成果权益100%让渡,打通作价入股流程,增加收益分配比例,提高成果转化积极性。

 

针对大量在一定时间内未能及时转化的“沉睡”专利,学校出台“1元钱转让”政策。学校全资所属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在征得成果完成人同意后,以1元钱的价格购买专利,进行集中管理,开展“组合式”“抢救式”“集成式”运营。近两年,全校转化科技成果250余项,金额约1.5亿元,成效明显。

 

重庆日报: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重庆大学在深化校地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尝试和努力?

 

张宗益:重大将积极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深度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加快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高质量打造“重庆大学科学中心”,高水平建设量子材料、未来芯片、合成生物学等公共共享原始创新平台,推出六大先导性大科学研究计划,实施“20个关键科学问题”和“20个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行动计划。

 

在校地合作方面,我们一直持续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如学校与重庆市政府共建了长江生态环境学院,助力广阳岛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牵头重庆两江四岸九龙滩消落带治理及江岸生态修复工程;与沙坪坝区共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共建国际联合研究院;与璧山区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武隆区建设气球平台微波垂直传能试验验证平台等。

 

重庆日报:去年,重大和川大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如今这项工作进行得怎样?

 

张宗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赋予成渝两地的重大使命,也是成渝两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5月,重庆大学联合四川大学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成立一年多来,联盟各高校积极行动,联盟高校间签订合作协议激增,多维度推动各校开放交流合作。比如,由中国科协、重庆市政府、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共建了“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

 

在学科合作建设方面,联盟先后成立了“法治教育联盟”“中医药联盟”“智慧能源云讲堂”等。联盟高校间停止相互“挖角”的人才大战。联盟还搭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盟和国际间高校联盟的沟通交流渠道,联合包括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有关高校等各方优质资源和创新力量,对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未来,重庆大学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积极发挥人才、科技和智力等综合优势,深度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重庆日报: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重庆大学是怎么做的?

 

张宗益:近年来,学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打造六大育人阵地,全面实施“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推动成立本科生院,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强化通识教育、数理基础教育,夯实专业基础,目标就是办一流本科教育,增强学生未来创新发展的“后劲”。

 

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新工科教育改革。去年,我们与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合作共建,开设明月科创实验班,采用欧林工学院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这是重庆大学新工科建设的“实验田”,实验班每年保持30人的规模,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现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索,提出科技凯发官网首页的解决方案,同学们可在全校课程中选择相关知识学习或自主学习,以创新精神迎接挑战。

 

在本硕博各个阶段,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庆大学都有完整的培养体系。未来,学校还将构建“学校交叉创新中心 学院分中心”的1 n交叉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新工科教育的“重大经验”。

 

 

谈未来

推进传统学科结构优化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

 

重庆日报:对未来,重庆大学有着怎样的规划和打算?

张宗益: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学校将按照“三步走”的总体战略,结合国家“十四五”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进一步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具体来讲,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将持续推进传统学科结构优化和更新改造,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培育,使学科专业更加现代化,更能适应未来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快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研究的基础性、前沿性、原创性,努力做出更多引领性、不可替代、填补空白的贡献。

 

在师资队伍方面,持续加大高端顶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大师级人才、高水平团队的引育力度,使师资队伍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努力扩大与国际著名高校合作的深度、广度,打造更多高水平合作平台,显著提升国际化办学成效。

 

记者手记 

 

学贯中西,才能够引领未来 

李星婷

 

“是《唐律书艺》吗?”“不对,是《唐律疏议》,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谈起学生培养,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特意提到学校的综合素养课。

 

张宗益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以高远志向领航人生高度,从而展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是“重大”的抱负。当代大学生,要有引领社会的创新精神,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为此,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近年来,重庆大学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课堂、文化、特色等方面入手,做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例如,重庆大学打造了通识课2.0版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程伦理、人文素养。《唐律疏议》只是其中一项内容。

 

“所以,我们希望学生读《红楼梦》不仅仅要读精彩的情节,还要读那个时代的社会;学医学的学生也不能只懂医学知识,还要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意义。”在张宗益看来,一个人对历史使命认识越深刻,社会责任感也就越强烈,志向也就更远大。学贯中西,才能够引领未来。


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 : 重庆大学校长访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