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重大人】万曼璐:在学生心中点燃一把火 -凯发官网首页
作者 :
【人物简介】万曼璐,四川自贡人,文学博士,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汉语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等领域。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重庆市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特等奖,“2018重庆最美女教师”。
在这个几乎所有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的时代,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万曼璐说,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应该是在学生心中点燃一把火,而不是注满一桶水。她这么说,也这么做着。
教育理念: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博士毕业后,万曼璐最初在直属教育部的一家出版社工作。她持北京户口并有着稳定的工作和优渥的待遇,但是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北京的生活。出版社的同事对此都不理解。但正是她对教育的理想和对故土的思念召唤着她来到重庆。
2012年,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贯通古今中西的中国精英培养模式,重庆大学专门创立英才培养学院——博雅学院。学院的教学理念与万曼璐的教育理想高度契合,于是她来到重大任教。
万曼璐任教之时,正是博雅学院创立之初。怎样在基础文科特别是人文学科薄弱的重大,并开启“全人”教育的实践,是所有博雅学院、高研院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万曼璐老师初到博雅学院,最大的感受是这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在做一番事业,他们甚至并不像成熟的专业系院里教书授课的普通讲师,而是实践教育理想的“创业者”——像创业一样,有着无限热情。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万曼璐认为,当今社会存在着功利性学习的浮躁心态——很多人是将学习当作一种为人之学、工具之学,不能像古人那样为了提高自己而学习。而万曼璐说:“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博雅之学就是这样一种为己之学。
她说,即便博雅学院学子继续深造、研究学术的比例是很高的,但博雅学院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培养学术性人才的,而是培养具有广阔视野、深刻思想的人。在接受为己之学的过程中,博雅学子可以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孔颜之乐”。 最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美
万曼璐曾获评重庆市“最美女教师”,但是她对“怎样才能称得上为‘美’?”有着自己的思考。她认为作为教师,“最美”之处不在于教师本身,而在于教学内容之美,在于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之美,在于使学生在内心燃起求知欲、探索进而去发现知识的美。
在她教授的《古代汉语》课程,更多地是在引导学生发现古代汉语之美以及传递至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通过“方言调查”这样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方言之美。她说,之所以要使学生发现知识之美,是因为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发展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持续性,而这种“美”则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即便离开大学也会凭着对知识之美的追求继续学习。
万曼璐的“美”还体现在她在教学时的“拼命”。重庆大学第一门通识课新课程《大学国文》开设之初,万曼璐怀孕了,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她每次都从老校区坐校车颠簸一个多小时到虎溪校区,上完课又回去。不仅如此,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状态,万曼璐老师还一直坚持站着教课,直到课程结束时,她已怀孕九个月。很巧的是,课程刚刚结束,万曼璐将考卷改完、成绩登完,归档结束后,过了两天,宝宝正好出生,好像是配合着妈妈的工作一样。周围的同事对她评价道:“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优质课堂:时刻铭记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环节中,万曼璐特别重视教案的作用。在她看来,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蓝本,是教师备课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她认为优秀教案的设计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能探索到的知识比老师能教授的知识要多得多,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是教师要做的东西。
在网络学习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万曼璐始终坚持,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未来线上教育逐渐包围学生后,大学教师的主体性应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框架下发挥。于是,她尝试了直播课程。
“教师发展网络平台”中的混合式金课模块里,万曼璐的直播课程主题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金课教案”,她设计这个主题的初衷是,在线上无差别的教育模式中寻求“因材施教”的可能性,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和在课堂的反映中对自己的教学进程作出调整。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她的授课风格上。她提到,对她影响最大的人是从她本科到博士一直担任她导师的傅杰教授。傅老师备课一丝不苟,上课妙语连珠,潜移默化中让万曼璐认识到,自己也要朝着这方向努力。让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傅杰老师曾经说,自己在书店里只要翻到一本书对自己上课有一点点用处,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这本书买下来。正是这种在教学上精益求精、不吝付出的态度影响了她,让她在自己的教学中始终追随着老师的脚步。
此外,她还广泛学习参考其他优秀教师的教材、教法。曾经她在出版社工作时,参与编辑了北师大王宁教授的《古代汉语》教材,这部教材和王宁老师的授课方式也给了她极大的启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知识的广阔天地里,“火炬手”万曼璐不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