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斋讲座】第九十八讲:“社会学中的语文学方法:以葛兰言为开端” -凯发官网首页
作者 :
5月25日晚上,文字斋讲座第九十八讲“社会学中的语文学方法:以葛兰言为开端”在文字斋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赵丙祥教授主讲,重庆大学高研院讲师王瑞静主持。高研院、博雅学院部分师生及相关爱好者参与了讲座。
赵丙祥老师的讲座从提问“多少同学知道葛兰言?”开始。如他所说,葛兰言拥有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汉学家的多重身份,但在中国其学说自上世纪起就不为人所重视,一方面当时学者对他所处的学术脉络并不熟悉,另一方面葛兰言学说中蕴含的哲学意义上的“先验论”,在中国的传统中难以理解。赵老师希望通过这次讲座,从葛兰言所处的学术时代出发,剖析其《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这一文本,理解葛兰言“社会学分析法”中的语文学方法及其意义。由此试图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科交叉中找到一些方法上的支点。
赵丙祥老师认为把葛兰言看作结构人类学的先驱之一,是一种从后往前的视角,丢掉了他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他从“语言学”出发去说明,葛兰言虽从不提及自己受何种理论启发,但实际上处于法国语文学向语言学过渡的年代,深受梅耶、涂尔干、沙畹等人的影响。葛兰言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功利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要从事物本身去确定value(价值),找到整体(也即社会事物最一般的形式)才能找到价值,进而对事物作出解释。在《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葛兰言将《诗经》歌谣作为“表现”及其“偶然性”特征,他将“表现”译回一种“language positif”:positif一词既有语言学意义上的“原级”之义,又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实证”之义。
《诗经》的解释并不容易,葛兰言采用的是朱熹所说“以诗说诗”的方法,遵循五个步骤:首先引用《小序》,以毛苌和郑玄的注疏为主,进行文字的考异,考察本诗的主题,最后进行与其他文本的比较。赵老师以葛兰言对《桃夭》的解读为例,说明葛兰言所运用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对语音变化、句法和语法等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结果是《诗经》的歌谣由程式、主题和社会事实组成。又举隅《郑风·扬之水》,揭示在不同文本的比较过程中,才能呈现制度性的位移或转换,这种转换首先是在语言层次上完成的。从葛兰言对《诗经》的解读,可见他认为“民间”歌谣及其习俗是无法在其自身中得到完整理解的,“庶民”与“贵族”不仅在阶级意义上相互依存,更是在整个文明的结构意义上互为一体。
赵老师提出我们研究葛兰言不只是在谈论他的研究技术,在看似纯粹的写作技术当中,呈现了葛兰言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这两个面向,他既是一个涂尔干社会学家,也是另外一个马克·布洛赫。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老师和同学们从讲座内容出发,就“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对接”、“变迁与过程”、“葛兰言理论的适用性”以及“葛兰言从何种意义上发展了涂尔干的社会思想”等问题与赵教授进行了深刻探讨。赵老师用生动鲜明的例子引导思考、解答疑问,在场听众受益匪浅,讲座也在活跃和轻松的氛围中结束。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放春老师进行讲座总结,赵老师的讲座加深了我们对葛兰西思想的理解,启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会贯通的意识。